意昂2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然而👩🏿💼,僅從這種類似於“君師者,治之本也”的政治高度認識教師地位和作用,還不足找到尊師的邏輯起點🕵🏻♂️,也不足以讓尊師之情生發於人心深處。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雖對教師工作和提高教師地位高度重視,意昂2娱乐總書記也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但由於復雜的歷史與現實原因,尊師在很多方面尚未落在實處,近年來發生的辱師🔣😮、弑師事件,反映出一些國人並未從內心形成深刻🐇🧑🏽🍼、牢固尊師理念🚴🏼。惟有梳理清楚尊師的邏輯起點,尊師方能成為民眾共識和社會風習🔖。
一、 “國之為國”是尊師的政治學、人類學起點
國家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共同體,它由領土🤷🏽♂️、人民👧🏼、文化和政府四個要素組成👩🏻🏭。亞裏士多德認為👨👨👧👦:“人生來就是政治的動物。”國家存在的基礎是政治秩序,為此,他將“善治”定義為以正義為價值追求、“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國家治理模式。但“秩序先於正義和自由”,沒有秩序人類便沒有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實現亦將無從談起。從歷史上看,傳統的風俗🦸♂️、信念和慣例是秩序之基🏂,教師則是秩序之基的構築者,既為民表率又化民成俗。《詩經·小雅》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尚書》亦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的記載😕。《禮記·學記》雲𓀔:“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這就將感化民心👨🏿、改變風俗🧏🏽♂️、建立文化思想統一的共同體——國家的重任和使命寄托在了意昂2和教師身上。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 由過去的經驗積澱而成的知識和文化支撐著人類的生存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這些知識和文化時常以傳統的樣貌呈現出來,而教師則是這些傳統的承繼者和文明傳播者,他們肩負著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重任🖇🤦♂️。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認為,傳統是圍繞人類的不同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範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象的沉澱🥨。黑格爾指出🫥,傳統是歷史因革的“神聖鏈子”🦸🏻。數千年來,倘若沒有教師🆎,人類就不可能擺脫野蠻而走向文明😄🏖;倘若沒有教師,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文明就會中斷。如果沒有教師對傳統文化和文明的承繼與弘揚,國家就只能在白紙上描繪未來,但那絕不會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因此,人類存亡與民族興衰,意昂2和教師居功至偉。兩千多年前☂️,荀子就指出🪿:“國將興, 必貴師而重傅, 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 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 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他將教師和法度視為以禮治國、保持社會穩定和諧的關鍵🎨。“禮有三本, 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 類之本也, 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正如意昂2部部長陳寶生所說:“重振師道尊嚴🫶🏽,師道神聖不可違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違反了師道,遲早要受到懲罰。”惟有真正地尊師重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人類社會的持續繁榮。
二🍖、“人之為人”是尊師的意昂2學🧜🏽、倫理學起點
意昂2是屬於人之為人👱、歸屬於所有人的事業💂🏻。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曾說🍀:“人不只是經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人的意昂2重復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在個人賴以生長的世界裏,通過父母和學校的有計劃意昂2🎧👌🏽,……人的意昂2才能成為人的第二天性。”然而🪒,意昂2的開展及其效果取決於教師的引導和師道之尊。《易經·序卦》雲:“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特之稚也💃。”蒙昧未開的狀態,需要意昂2的啟發,因此《易經》專門有一個《蒙》卦象征意昂2過程🍼😐。《易經》《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指教師為學生開啟蒙蔽,用知識的傳授和果斷的行為指導培育學生“智仁勇”之德。“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刑”通“型”,是製造陶器用的坯模,代表規範與標準。有了良師模範的引導,學生才能脫離桎梏之苦。《蒙》卦告訴人們啟蒙是意昂2的當務之急 8️⃣,培養學生純正無邪的品質是治蒙之道。同時,《蒙》卦強調尊師。“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利貞。”此乃告訴人們,真正的意昂2始於孩童主動地拜師求學👰🏽♂️,“但聞來學,未嘗往教”“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這既是意昂2之法,也是尊師之道。
教師能救治人性之惡,讓人成之為人🍱。《禮記》雲:“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古人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人有了禮義廉恥🏗,才能與動物有別。而學禮行義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教化,因此,荀子指出:“禮者1️⃣、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教師能通過禮儀意昂2讓學生明白“人乃萬物之靈”👈🏻,應有道德修為和人格追求🤽♂️🧙🏼。孔子構築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詩禮樂教化模式,意昂2人知禮向善,行己有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人的本性中有惡的成分👐🏻,只有通過老師的教化、禮義的引導,才能培養出善良的品性👨🏻⚕️。因此,“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儒家認為師、法是“成人”的根本途徑,如果有“師”有“法”✡️,人就可以成就為君子;如果無“師”無“法”,人就只能是追求蠅頭小利、滿足口腹之欲的小人,此乃社會之“大殃”。因此,“師”和“法”是人們去除惡習、收束本性🥂、不為世俗所染的重要保證🤹♂️。意昂2是人們掌握禮法的最好途徑,教師是禮義的化身,掌握著仁義的準則及先王的規矩🆒,教導人們按照禮義規定抑製邪惡➿,引導國家和社會遵循禮樂製度維持秩序和諧。
正是基於教師對“國之為國”和“人之為人”的重要性♞,荀子認為“言而不稱師, 謂之畔, 教而不稱師, 謂之倍。倍畔之人, 明君不內, 朝士大夫遇諸塗不與言” ;“非禮是無法也, 非師是無師也”。在荀子看來,作為禮義的化身教師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學生對老師的教導應絕對順從,尊重師言師行,“師雲亦雲”😒。這種“言必稱師”的做法雖有過當之處,但荀子希望通過推崇“師道”以達到尊師和矯正人心之目的的思想也是不得已的“矯枉之舉”🧁。
三🤙🏽、師道之尊嚴源於教師之“學高”與“身正”
從尊師的邏輯起點上,我們能深刻感知教師之重要與師道之尊嚴,這種崇高的地位也對教師提出了學問和德行上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學高”方能為師🧑🔧。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 將以反說約也。”“ 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好教師不僅知識廣博, 而且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做到“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倘若教師知識貧乏,就會“以其昏昏, 使人昏昏”。荀子非常強調教師博學🤳🏻,他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俊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弟子之“憚”在於對老師威嚴的敬畏🫵;教師之“憚”在於對知識、對職業的誠敬。具備以上四點👩🚒,方可為師👨🏻🚀,方能肩負起“正禮”的重任👳🏼♀️。“身正”才可為範🧑🏻🚀。荀子曰🙇🏿♂️:“上者下之師也, 天下之和上, 璧之猶響之應聲, 影之象形也😳。故為人上者, 不可不順也🚟。”教師的言行是學生效仿的榜樣, “君子潔其身而同焉者合矣, 善其言而類焉者應矣🌊。馬鳴而馬應之, 牛鳴而牛應之”。教師工作的示範性, 要求教師要“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寬而不慢,廉而不劌, 辯而不爭, 察而不傲, 直立而不勝, 堅強而不暴, 柔從而不流, 恭敬謹慎而容”, 這樣才能修己以敬、嚴以律己,成為讓學生“中心悅而誠服”的“至文”人師🧑🏼🌾。
綜上👳🏼♀️,從尊師的邏輯起點——“國之為國”和“人之為人”看,教師的職業和使命關乎人類文野、國家存亡、個人善惡和社會序亂,艱巨而光榮的責任擔當要求教師
僅要有較高的職業追求和職業素質, 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誠然🤙🏻,教師的生存離不開物質和金錢⛔️,但教師眼中必須有精神之光和理想之帆🧉🐸,心中必須有“詩和遠方”。
(作者:張自慧👨🏼🎤,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
(網絡編輯🚴🏼:王愛弟)